三十六计-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原文)。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译文:处于敌我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当有敌方威胁它屈服的时候我方应立即出兵援助,以取信小国顺势扩展我国势力,对处于这种困境的国家如果只空谈支援而无实际行动,它是不会轻易相信我们的简析。假道伐虢有瞄准时机渗透势力的含义。这种行动不是靠花言巧语可以骗取的,前提是需要借道的小国正好处于不利的形势,敌方企图用武力来逼迫其降服。我方此时就可以用不侵犯它的利益作保证,利用它侥幸图存的心理立刻把力量扩展进去控制整个局面。这样小国最终势必不能自立,我方不必发动战争,就以而易举也其下晋国先是给虞国送了许多珍宝,而假道伐虢更深的含义是一种军事上的跳板战略,其意在于先利用假小国做跳板去消灭乙。
此时甲放松了警惕也失去了救援,在回师的路上就可以连甲也一并消灭掉。这是一种以借路为名行霸占之实的计策。小国的君主之所以会心甘情愿地提供便利给他国。一是出于对利益的考虑,一是对势力的思量。就第一种情况而言,一般来说小国的君主都会预料到借道对自身的不利后果,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他往往会装出一副糊涂的模样,被眼前暂时的利益蒙蔽双眼,不明不白地就把国家拱手相送了。而后一种情况被借道的国家大多实力比较弱小,于是奢望通过借道给大国灭掉与自己相邻的国家。一方面自己可以坐收渔利,另一方面可以与大国攀上关系保一个平安。殊不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大国既然可以借你之路灭邻国,就一样可以将你收入囊中。
对于施计者来说,此计的关键在于“假道”,要善于寻找“假道”的借口,理由也要充分并善于隐蔽假道的真正企图,而后突出奇兵往往可以轻松取胜【战例】。
假道伐虢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号,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它们,使它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
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请求虞国借道,以便攻打虢国。虞公权衡利弊后,决定答应晋国的请求。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但虞公不听劝告。晋国和虞国唇齿相依,虢国一旦被攻破,虞国也将面临危险。因此,晋国绝不会轻易放过虞国。
然而,虞公却认为: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呢!晋国大军通过鲁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的激战,终于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晋国将领将劫掠的财物分给了虞公。
虞公十分高兴,对晋国更加信赖。晋国将领李克假装生病,表示无法回国,暂时将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还亲自前往慰问。几天后,晋献公亲自率领大军前来,与虞公会面,并与之约定。然而,就在此时,京城突然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发现京城已经被晋军占领。就这样,晋国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