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众灵魂深处编码》是刘立春老师写的编剧书,全书700页百万字,我将其整理拆解成每篇几百字的短文,供想学习的编剧参考。
对应是种二元构造的核心概念,电影中许多元素都是成双成对出现,掌握对应技巧创作起来就事半功倍。
所谓成双成对,譬如中心行动与结尾动作就属于一对,他们一起演绎电影的主线剧情并且决定终极意义。
如果说的是勇敢奋斗的故事,必然有软弱无能来凸显勇敢的主题。如果讲诚实的故事,必然有欺骗的元素来与之对应。
想让观众在结尾动作释放痛苦获得满足,就必须在前面做压抑的剧情,压抑和释放也是对应关系,压抑越强则释放越猛。
主角与反派也属于对应关系,他们俩互相投射彼此性格,主角就是透过对抗力量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而主角与其他角色也存在某种对应,和女主角是B故事的对手戏,和重要配角可能也是彼此的某面镜子在某个事件照耀彼此。
人物塑造与人物转化也能以对应呈现,一个人在强权面前卑躬屈膝,在弱者前嚣张跋扈,这是对应,人物形象因此立体。而为了让人物跌落谷底后的转化奏效,就要在前面呈现他风光的时光有多么目中无人自以为是,这也是对应。
事件也是对应共生。想要在后面呈现挽回的剧情,前面就必须有分手桥段,第四部分故事大纲就是这么操作的。
支线故事与主线故事也必须具有对应关系,B故事不能自己玩它的与主线没有对应交集,那观众会看不懂以为这是双主线叙事的电影。
激发观影动力的预期→意料之外也是对应,他们不能单独存在,否则没有预期的话意料之外也产生不了效果。
从支撑条件阶段就反复强调的因果逻辑也是对应,有因就必须有果有果就必须有因,这是观众看电影时会下意识寻求的逻辑闭环。
上一篇谈到前后文,其实也是一种对应。其中,如果为了让后面剧情不突兀,前面必须先安排,编码把这种对应形式称为照应。譬如,某个角色最后突然疯了,在前面就要呈现他精神可能有问题的桥段。又或者脾气好的主角最后居然拿枪冲进学校扫射,那前面也要照应,让主角看一下暴力电影枪械视频之类的。这种操作是一种前后文,为了后面产生前面必须有。
以上是对应的基本概念与应用,还有一种应用叫做修辞,这个修辞不是写文章的那个修辞而是电影独有的艺术形式。
反复。类似的情节反复出现以强化主题,例如《末代皇帝》里溥仪反复做自己失败。或是台词的反复,《楚门的世界》如果你们今天碰不到我,早上好,并预祝中午好合晚安。或是事件反复,同一件重复发生,但产生了不同的意义,例如《死亡诗社》,前后两次站上桌子的学生们已经从懵懂无知变成有独立思考能力,前后两次同样动作产生呼应,但却带给观众不同的认知。
辉映。两个以上的元素互相烘托,反复服务于同一个母题,使这个母题的意义变得更加强烈。例如《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主线故事与B故事都在讲爱情,次情节辉映主情节使电影意义更浓厚。
对比与反衬。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或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反衬顾名思义就是反向进行衬托。这两者的差异是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反衬则是陪衬与被陪衬的关系,不过其实用法一样就是把两件人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以凸显某种意义。
不论是修辞技巧,还是基本的对应操作其原理都一样,电影大部分元素不会单独出现,特别是希望观众能强烈感知到某种情绪或意义的时候,对应技巧就非常重要。
在实际创作上,从一开始就可以用对应构思元素。主角如果是个老实人,就另外想一个老油条配角。主角的目标如果是想拼死拼活成功北漂,女主角可能就是个北京本地人却想着离开北京去云南流浪。主角如果想踏踏实实在北京奋斗,中间就给他安排走歪路捞偏然后摔一屁股来凸显脚踏实地的可贵。
开始写大纲安排细节剧情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对应、照应、辉映等技巧,假设主角堂堂正正努力过后还是北漂失败,就安排另一个角色专干偷鸡摸狗的事情最后也北漂失败,这样两个元素服务于同一个北漂母题,辉映出来的意义就是北漂是不可能成功的不管怎么做我们最后都会被赶走,观众就会得到如此终极意义。
一部电影就是这样由大大小小剧本因果逻辑的对应关系组成,对应是建构剧情的重要技巧必须活用,并且点赞转发三连啦!
#编剧##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