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艳芳,女,50岁,中共党员,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统计员。
亳州好人、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九大代表、二十大代表……谭艳芳从2005年7月进入公司,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十八年如一日扎根生产一线;她牵头采取“基地+企业+农户”的模式成立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示范区,带领村民科学致富;她创新工作方法,推广一物一码技术,赋予中药材特有的二维码身份标识,为企业节约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扎根基层的实打实行动书写了一个大大的“好人”。
勤学苦练 干好本职工作
在包装车间里,一身工作服,一头利索短发,走路带风的谭艳芳,身上常常散发着淡淡的中药味儿。“这是我们的中药材二维码追溯系统,通过扫描可以直接看到中药材种植、加工、检测、销售等各环节的关键信息。”谭艳芳说。
药材包装袋上印上二维码,得益于谭艳芳的积极建言。2020年,在谭艳芳的努力下,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启动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依托条形码、二维码等载体建立从中药材种植、采购、原料入库到生产领料、加工、质量检测、物流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全程跟踪管理系统,实现产品的全过程可追溯、流通跟踪与监控。
谭艳芳每天“泡”在车间,记录每一个产品的加工过程,公司经营有上千个品种,但每个品种的出成率都在她的脑子里。“有时候销售员去电脑上查,还没有我快呢。”说起对药材的认知,谭艳芳有点自豪。她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统计效率和准确度。在不改变生产工艺的情况下,她发明了新的药材加工方法,使产品出成率提高了3%,为企业创造利润300多万元。她还创新建立了产品成品流量台账,可以保证入库及出库量准确率均达到96%。
创新模式 当好农户“服务兵”
中药材种植是中医药产业的“第一车间”。2009年以来,协和成药业先后在谯城区十八里镇,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2000亩。公司就委派谭艳芳负责基地建设、日常管理等工作。为打消农民的顾虑,谭艳芳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宣传,有时一户能跑十几趟,白天见不着人晚上再找,最终企业顺利地与农民签订了流转合同。
土地流转过来后,她每天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户如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如何管理药材种苗。不仅如此,为了能够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种植,谭艳芳牵头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对农户进行免费培训,解决了病虫害防治和产业化生产的难题。在谭艳芳的辛苦付出下,采取“基地+企业+农户”方式引导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示范区,通过了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还被授予“安徽省优秀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已经吸引了多家企业入驻,也带动了大批农户致富。
恪尽职守 做好中医药产业“守护神”
谭艳芳在工作中大胆创新,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她积极参与制定《车间现场管理考核细则》《车间安全网络机构》《装包、装车人员工作细则》,既减轻了车间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又使车间管理制度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她强化设备管理,设备责任人挂牌率达100%,逐步实现管理科学化。
为了摸清一个消耗指标,为生产提供第一手可靠数据,她自愿放弃节假日休息,加班加点,无论多晚,直到取得数据为止。“每天都是公司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个,每天我们都看到她在车间指导工人如何正确切制或挑拣药材。”公司同事评价她是工作当中的老师,更是生活中的知心大姐。
从普通农妇到药厂工人,从药厂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从全国劳动模范到党的十九大代表,从党的十九大代表到党的二十大代表……每一个身份对于谭艳芳来说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说,她将继续做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刘景侠 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