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第64期|古筝匠人罗晓鹏:独守匠心,只为余音绕梁

时间:2023-10-14 23:07:36编辑:小录

从小热爱音乐的罗晓鹏,生长在农村与城市交接的地方,在那里没有流行音乐,更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但每到收获的季节,村里会有社火、庙会可以听到锣鼓和戏曲,他与音乐的羁绊便从这些传统音乐开始了。

在最后一个冬天,祈祷一份温暖

小时候的他,离音乐最近的地方便是,一台破旧的录音机和上了年代的磁带,但由生长环境和时代的原因,所接触到的音乐也受限,听的都是快板、秦腔和一些传统音乐。他说:“陕西的传统音乐也比较多,陕北民歌、陕南花鼓戏、关中秦腔、碗碗腔、老腔,都是很有意思,很有特点,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传统的东西就慢慢变少了,到了中学才有了流行音乐、钢琴曲、克莱德曼,才能听到不同世界的音乐。

2010年,他开始接触乐器制作这个行业,最初还是一个演奏者,写歌写了有四年时间,在这期间他还参加过快乐男声的海选,可惜结果不尽人意。四年时光也有了属于自己上百首的作品,他给我们分享了一首同期的作品《简陋冬天》,其中有一段是“纸飞机失去了方向,这气氛安静的忧伤,有一种期盼,在最后一个冬天,为你祈祷一份温暖。”朴素的字迹却写出了他当时迷茫感伤的心境,也是从这首歌后,开启了他人生的新征程。

志立于传承和发扬

那年19岁的他,在西安一家乐器店打工,老板是一名制作大提琴的匠人,然后就慢慢步入制作乐器这个行业。一开始喜欢流行音乐,喜欢吉他,就学着制作吉他,后来过了两三年才改到了古筝上,因为西方音乐对我国传统的音乐冲击比较大,传统音乐需要传承和发扬,其次从小受传统音乐熏陶,再加上陕西是秦筝的发源地,所以就改到了古筝上。

刚开始学习制作古筝非常困难的,它和吉他差别很大,而且会手工制作古筝的老师极少,就只能去网吧搜索制作过程和工具材料,其中材料有的是进口的一般买不到,就给制作增加了很大的困扰,后来他也到过一些音乐学院和工厂系统的学习古筝制作。

十年如一日的四点半

他从有一个想法,到把琴做好装到袋子里,变成一个成品,这个过程差41天就12年了。十年如一日,他为了确保天亮前半个小时进入工作状态,更高效的投入到工作中,罗小鹏几乎每天都四点半起床,从家走到工作室。他说:“每一天和乐器相伴,好多人都说干一行得坚持,我其实很不能理解,这个坚持是什么样的感觉,我对于乐器的这种关系,就好像呼吸一样不可分割。”

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行业还处于手工制作的阶段,还达不到机器制作,像吉他在国外有生产线,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我们民族乐器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工人手工制作。机械化只能达到一个很粗的精度,最终的精度只能是手工来打磨,面板厚度的误差要控制在0.5毫米之内,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必须全身心的投入。他说:“做琴就是一种传承,2000年前就有古筝了,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已经不多了,不管是换工作还是跳槽都不会离开这个行业,很难想象离开音乐我还能干什么。”

二三里策划编辑 马心悦 邸耿强

上一篇:每一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走完自己扮演当中的角色的故事?

下一篇:“中国侨界杰出人物”郑文泰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海口举行